相关数据包
到后来,或许觉得这样转告有些麻烦,于是便在与天子交流之前叫一声“陛下”,代表着不是直呼的天子,而是通过台阶下的人代为转告之意,这也是保持着一种恭敬的礼节,不能有失尊卑。
再往后,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陛下”也就在此时正式成为了皇帝的称呼。
蔡邕在《独断》中还提到:“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可见在汉代,“陛下”的叫法已经非常普遍,连普通老百姓都可以这么叫。
而“皇上”这边,起初也是源于秦始皇,本为皇帝的简称。
最早的记载是在东汉的《马姜墓志》:“皇上闵悼,两宫赙赠,赐秘器。”
古人认为“皇帝”代表天地万物之主,“皇”为上天代表光明,“帝”为万物有生机之意。因此“皇上”有至高无上的意思,也是一种尊称。
不过,“皇上”在明清以前用得并不多,特别到了清代,成为了帝王的专用称呼,所以我们在清代宫廷剧中听到“皇上”一词是最多的。
虽然“陛下”与“皇上”都是代指皇帝的尊称,但它们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除了它们本身的含义之外,“陛下”一般用作在正式场合向皇帝汇报时的口语中,有点第二人称的意思,比如与皇帝二人独处,面对面交流时,可以用称呼“陛下”。
而“皇上”口头与书面均可,多用于第三人称,就好比两个人在背后议论皇帝时,可称呼其为“皇上”。
所以说,“陛下”与“皇上”的使用场景和历史背景略微有所不同。“陛下”使用得更多且更早,而“皇上”基本为清代专用。
当然,除此之外,古时候历朝历代对帝王的称呼还有“天子”、“圣上”、“万岁”、“官家”等等,不同场景也有不同的用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