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包
你品,你细品——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的金融创新,而是银行系、AMC和地方国资的三方联手。
银行要盘活资产,AMC要接烂尾项目,地方国资要稳经济,三方需求一拍即合。
国资角色:接盘侠还是新机会?
如果说去年的S基金市场有什么新变化,那就是:各地国资成了最大的新玩家。
杭州、深圳、成都、合肥、苏州……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国资平台,几乎都在密集设立S基金。
基金名称 成立时间 总规模 牵头/主要出资方 浙江战兴产业接力基金 2025-08 50 亿元 浙江省产业基金等 江西润信赣投接力基金 2025-02 5 亿元 江西股交、赣投集团 浙江首支政府主导S基金 2025-01 50 亿元 浙江金联产融 天津海泰科勒基金 2024-09 — 天津国资海泰资本 厦门自贸领航S母基金 2024-07 20 亿元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厦门创投 成都科创接力基金 2024-05 15 亿元 成都产业投资集团等 合肥市共创接力基金 2024-04 28 亿元 兴泰控股、合肥产投等 海南至真S基金 2023-05 5 亿元 海南国资平台 上海科创接力一期基金 2023-05 15 亿元 上海国际集团、松江国投等 上海S基金联盟母基金 2022-09 — 上海科创基金×上海股交中心 动机其实很现实:前些年大规模投出去的钱,有些项目卡在退出期,IPO排队又遥遥无期,不接盘就可能坏账。
于是,国资基金成了“接盘侠”,专门承接老基金的份额和项目。
但别急着贴标签。
要知道,国资的入局,也在无形中托底了这个市场,给很多PE、VC机构带来了真正的流动性。
换句话说,有了国资的托底,项目不会一卖就崩,市场定价体系才能逐步成型。
谁在抄底?
我自己特别喜欢用“抄底”来形容S基金。
为什么?
因为很多项目在一级市场高歌猛进时,估值被推得太高,后续环境一冷,退出难如登天。
而S基金就像一个耐心的猎人,它等着前期投资人撑不住、着急变现的时候,再低价买进。
这就好比在二手房市场里,别人装修一半卖不下去,急着甩卖,你出一个合适的价接手,后面房子升值了,收益就是你的。
有意思的是,这里面保险资金正在大规模下场。
机构 最新动作 金额 底层逻辑 中国人寿 50 亿元 S 份额北京科创基金 50 亿元 硬科技+政府背书 中保投资 118 亿元 S 份额上海集成电路基金 118 亿元 国资 LP 折价退出 中国太保 智集芯基金二期 S 份额 20 亿元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 人保资本 多支科创 S 基金在路上 — 锁定成熟期项目 原本保险公司更偏好长期稳定的投资,可现在,他们的压力比谁都大——收益率下行,负债端要保证利差。
于是,险资开始盯上S基金,因为它能提供更确定的退出路径。
这就是趋势:以前大家都谈“成长性”,现在越来越多人追求“确定性”。
政策的强力加持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国家层面正在给S基金开绿灯。
2025年8月5日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提出“优化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业务流程和定价机制”,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与S基金协同发展,为S基金提供制度化退出路径。
2025年01月0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里明确写了“鼓励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并购基金”。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S基金不再是灰色地带,而是被写进了国家政策的重点鼓励方向。
从政策节奏看,未来几年,大概率会有更多省市推出S基金试点。
尤其是股权投资和创投基金份额转让的试点,会在更多地区落地。
未来的战场
我判断,2025年的S基金市场会出现两个关键词:多元化和活跃化。
多元化,指的不只是LP份额转让,还会扩展到基金接续、并购、股权转让等。
活跃化,则体现在玩家越来越多:险资、银行、AMC、地方国资都在加仓,甚至产业资本也会加入。
对于企业老板和创业者来说,这里面最大的意义是——你们的退出不再只有IPO或并购一条路,S基金可能会成为新的救命稻草。
个人最大的感受是:
S基金就像一个缓冲器,它让整个股权投资市场从“进得去,出不来”的窘境里,慢慢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它是冷静的,也是现实的,但这恰恰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必须经历的一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