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包




源 流
广成子、赤松子他们纷纷在崆峒山筑庐凿石为洞结庵,传道弘法,自然环境是原因之一,但主要还因崆峒山处于古文化中心地带使然。那么,崆峒山缘何得以美誉天下,须从《庄子》说起。我们知道,《庄子》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的作品集又称为《南华经》。《在宥》一文对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讲的详细、透彻。为此,讲崆峒道源,探明《庄子》至关重要。
继黄帝之后,秦始皇二十七年“慕黄帝事”西巡崆峒,那是为了寻求长寿不死之药。到了西汉武帝刘初,也曾“至陇西,西登崆峒”。
从《道藏》所载,崆峒山道士,大都是关中、陇右、山西、河南之籍,这一带在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北方政治斗争的中心,是历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处于这种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心地带的士大夫和下层民众,当他们被现实生活逼得无路可走,感到厌世、绝望之际,必然会将崆峒山的深谷幽地作为乱世安身之所。他们纷纷从各地来到了崆峒山。
崆 峒
早期的道教支派主要有太平道、五斗米道,崆峒道教则归五斗米道,在五斗米道逐步改为天师道的过程中,葛洪、寇谦之、陶弘景曾起了重大作用。
进人唐代以后,道教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李唐皇室追认老子为远祖。宋朝的宋真宗、宋徽宗等,特别崇玄重道,好尚神仙,迷信方术丹药,并力图借神权来维护其政权,遂使道教兴盛一时,道观遍天下,崆峒山问道宫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建的。
从崆峒山碑记中看到唐太宗时期给崆峒山田产近300余亩,供修行者生活和活动之用。这些田产分布在各村社,每年收割后将粮食运往山上供众食用。
北宋年间,在今隍城建立真武殿,天圣七年,道士陈宗秀与陕西终南山铜匠陈训铸造了一口天圣铜钟。宋代政和年间,知渭州张庄奉旨重修问道宫。元代至元年间,丹阳宫道士姜公以“教源所在”,潘然前来主持修葺问道官。明代道土张三丰未上武当山之前,避居崆峒山5年之久,并有不少仙踪轶事。崆峒山道教已进入兴盛时期。
明清以后,国家对宗教的管理日趋严密,全真道之所以高标三教合一,提倡返本还原,三教平等。面对现实,在这种思想和观点的影响倡导下,崆峒山道教以数十年开挖、修建了三教洞嘉靖三十年,平凉韩藩王室对道教极为重视,道教乘势再兴,不但赐以田亩,又大肆整修、创建宫观。各宫殿香火旺盛之极,来崆峒山受戒修道者逐年增加,崆峒山道教达到了鼎盛时期。清初平凉知府杨风起请陕西陇县龙门洞道士苗清阳前来主持重修皇城,后被列为全国道教常住之一。
此后崆峒山的道士全部归属全真道龙门派,与楼观台都是一派。那时并无管理道士的一个真正组织,崆峒山便成立了黄箓会,设立斋醮道场。
道教斋活动日趋旺盛,信士弟子逐年增多,至2003年在紫霄宫成立了坤道院及崆峒山道教管理委员会。至此道教源流告一段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