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包
古生物学家的宝藏–恐龙粪便化石 刊登日期: 2022年10月14日
你可能认识恐龙骨骼化石,但你见过恐龙粪便的化石吗?粪便亦可成为化石,并保存至亿年后的今日?对古生物学家而言,它们可是超级宝藏!
掠食性恐龙粪石,推断是属于暴龙(化石真品)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八大.寻龙记」展品)
恐龙粪便化石,简称恐龙粪石。恐龙粪石能帮助我们细致地描绘出亿年前的景象,包括当时环境的温度,恐龙的行为、进食习惯、消化模式,以及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与演化。例如古生物学家便透过分析粪便化石,推断出部分恐龙为了能快速进食,将腐木连同生活其中的昆虫一并吞下。古生物学家亦曾发现恐龙粪石上有蜣螂挖洞的痕迹,显示了恐龙与蜣螂两者在生态中的关系。
在研究粪石时,古生物学家会将化石粪便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亦会为化石进行化学和同位素分析,以了解其主人的生活环境和习性。为了保存珍贵的恐龙粪便化石,现时古生物学家多利用非破坏性的技术如电脑断层扫描为困于粪便化石中的物体进行三维重建,例如透过此技术还原昆虫碎片、植物碎片、碎骨的形状,以了解恐龙的进食习惯。
按道理,恐龙一生中均排出无数粪便,但骸骨却只有一副,为什么骨骼化石比粪便化石更为常见?因为骨头较为坚硬,即使遗体曾遭其他生物咬食或被雨水冲刷,仍能在适合的环境下成为化石,但粪便比较软塌,使它们比骨头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遭到完全破坏。
与植食性动物的粪便相比,掠食性动物的粪便更容易成为化石,因为它们的食物以细小的动物与肉类为主,所以粪便中含有丰富的钙同磷,有利粪便矿化,成为化石﹔而植食性动物的粪便多为植物纤维,须依赖微生物将矿物质沉淀出来。古生物学家会从地质年代、化石粪便内的组成物质、形状估计其主人的身份。如果化石粪便有较大的体积,钙与磷的成分高,又有不少动物的骨头,便可推断出主人为体形庞大的掠食性恐龙。在多数情况下,古生物学家亦难以辨认出化石粪便主人的确实物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