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包




端午节又称浴兰节
古人非常重视五月五日的洗浴,据梁宗镶《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兰是一种香草,生山野间,其叶煮汤可以治风,故古人夏初采兰成风。《诗经·镶清》就是一首采兰诗。青年们在采兰时,相会于水边,谈情说爱。诗句中“士与女,方秉兰兮”中的“兰”便是“兰”。人们将兰采来,回家煮汤,用以洗身。梁武帝《忏悔诗》说:“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
但兰不易采,人们便以艾、蒲一类的野草代替煮汤。(五杂俎》云:“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所谓五色草,便是五种植物的叶茎,并非特指五种颜色。如有的地方将曹蒲、艾、桃、柳等叶捣汁或直接入水煎汤。但也有用别的花草的。
端午节,用艾泡水给孩子沐浴,也是民间一俗。记得儿时在广东家乡,每当端午,母亲便在庭院摆上木盆,里面浸着艾、茜蒲、风仙花、白玉兰。近午,看看水硒温了,便叫我跳进盆去。母亲用花苹蔽水,洒在我头上身上,边洒边念叨:艾蒲洗身,百病消除!
端午节也叫龙舟节
龙舟竞渡也就是赛龙舟,这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全民游乐活动。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民间通常的说法就是为了拯救投江自尽的屈原。龙舟沿江撒粽子,为的是让水中鱼鳌不食屈原的尸体;同时人们敲打锣鼓,喊着号子,为屈原招魂。江浙一带的说法是:“《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宋潘自牧《记纂渊海”也就是说,越王勾践为了报灭国之仇,领导人民借竞舟之名,操演水师,暗练水战。但这都是民间传说,不足为据。
其实,赛龙舟的风俗远早于战国时期。据文字记载,西周穆王时就有龙船。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端午考》)。他进而推侧:“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端节的历史教育》)。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风俗丰富多样,兼具祭祀、祈福、避疫、娱乐等文化内涵。以下是端午的主要风俗:
一、核心习俗
1、赛龙舟
起源于纪念屈原投江的传说,后发展为竞技活动,象征集体协作与爱国精神。龙舟竞渡前需举行请龙、祭神仪式,祈求平安丰收。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中国南方及部分北方地区。
2、吃粽子
以芦苇叶或竹叶包裹糯米制成,馅料多样(如枣、豆沙、蛋黄等),北方偏爱甜粽,南方多咸粽。传说为防鱼虾噬咬屈原身体而投粽入江,后演变为节日食品。枣粽因谐音“早中”,常被考生家庭选用以求吉利。
二、驱邪避疫习俗
1、悬挂艾草与菖蒲
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和菖蒲被认为可驱蚊辟邪,常悬挂于门楣或制成艾虎、艾人佩戴。
2、佩香囊
内装朱砂、雄黄等香料,外饰五色丝线,既作装饰又有驱瘟寓意,青年男女亦借此传情。
3、饮雄黄酒
古人认为雄黄可祛百毒,儿童会以酒涂抹额头、耳鼻防虫害,但现代因雄黄毒性已较少饮用。
三、其他特色活动
1、拴五色丝线:系于儿童手腕或脚腕,夏季首场大雨时抛入河中,象征带走疾病。
2、游百病:端午日外出游玩采药,认为可祛除百病。
3、悬钟馗像:江淮地区悬挂钟馗画像镇宅驱鬼。
四、地域与民族差异
1、南方:侧重水上活动(如龙舟、洗龙舟水),祭祀仪式更丰富。
2、北方:以旱龙舟、插艾草为主。
3、少数民族:如傣族、彝族等有独特节庆形式,但普遍保留食粽习俗。
文化意义:端午节融合了自然崇拜(如祭龙)、历史纪念(屈原)和卫生防疫,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多样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