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包




蘄蛇(蝰科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蝰科動物中藥
蘄蛇屬蝮蛇科、蝮蛇屬。蘄蛇全身黑質白花,吻鱗與鼻間鱗均向背方翹起,又叫褰鼻蛇,五步蛇。頭呈三角形,背黑褐色,頭腹及喉部白色,間或少數黑褐色斑點,稱“念珠斑”。屬部側扁,尾尖一枚鱗片尖長,稱角質刺,也叫“佛指甲”。蘄蛇產於蘄春蘄州龍峰山,兩湖、三角山一帶,喜食蛙、蟾蜍、蜥蠍、鳥、鼠等。成長極慢,現也成為瀕危動物。蘄蛇味甘鹹、性溫,具有祛風濕、散風寒、舒筋活絡等藥效。
基本介紹
中文學名:蘄蛇別稱:大白花蛇、棋盤蛇、五步蛇、百步蛇界:動物界科:蝰科(Viperidae)來源:五步蛇除去內臟的乾燥全體性味:味甘鹹、性溫歸經:歸肝經藥性:祛風濕、散風寒、舒筋活絡英文名:AGKISTRODON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棲息環境,生長繁殖,發情期,交配,產卵,醫學價值,藥品簡述,用藥禁忌,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套用,
外形特徵蘄蛇體長120-150厘米,大者可達200厘米以上。頭大、三角形,與頸部可明顯區分,有長管牙。吻鱗與鼻間鱗均向背方翹起。鼻孔與眼之間有一橢圓形頰窩,為溫覺感受器官。背鱗多為21行,少數23行,除靠近腹鱗的1-3行鱗細弱外,其餘均是強棱並具有鱗孔,棱的後半隆起成嵴,所以體表很粗糙。腹鱗雄性為157-165片,雌性為163-171片。尾下鱗雄性56-63片,雌性52-58片,前端約20枚為單行或雜以個別成對的,尾後端為雙行;尾尖一枚鱗片側扁而尖長,角質化程度較高,形成一角質刺,俗稱"佛指甲"。背面棕褐色或稍帶綠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塊17-19個,尾部3-5個,此斑由左右兩側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攏形成,偶爾也有交錯排列的,斑塊邊緣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整齊的小黑點;腹部中央和兩側有大黑斑。尖吻腹蛇Agkistrodonacutus(Guenther)全長120~150cm,大者可達200cm以上。尖吻腹蛇頭大,三角形,有長管牙,吻端有鼻間鱗與吻鱗尖出形成一上翹的突起;鼻孔與眼之間有一橢圓形頰窩。背鱗具強棱,21(23)~21(23)~17(19)行。腹鱗157~171。尾下鱗52~60,前段約20枚為單形或雜以個別成對的,尾後段為雙形;末端鱗片角質化程度較高,形成一尖出硬物。背面棕黑色,頭側土黃色,二色分明;體背棕褐色或稍帶綠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斑塊17~19個,尾部3~5個,此斑由左右兩側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攏形成,偶爾也有交錯排列的,斑塊邊緣色深;腹面乳白色;咽部排列不規則小黑點;腹部中央和兩側有大黑斑。生活習性由秋季到冬季,隨著氣溫的降低,蘄蛇的代謝率逐漸下降,當所有的生理活動減慢到一定水平,即進入冬眠。江西貴溪蘄蛇從10月開始進入冬眠。安徽、浙江蘄蛇冬眠期自"大雪"到第2年"驚蟄"約為3個月。冬眠期間,蘄蛇盤居在洞內,極少活動。年活動周期自驚蟄至大雪約9個月。自3月份出蟄後,即四出活動。活動率從4月份開始升高,6月份為最高峰。7-8月份,白天氣溫在30℃以上,蘄蛇怕風、怕光、喜棲陰濕環境,活動少,行動慢,陰雨天較為活躍,晴天或白天較少活動。喜食動物。以蛙、蟾蜍、晰蜴、鼠類為食。多隱蔽在陰暗處,大多在夜間出來覓食,9-10月份活動顯著減少。11月份,蘄蛇在冬眠前活動略有增加,12月之後即進入冬眠。以白天、夜間的出現率對比,3-5月份差別不大,6-9月夜間明顯高於白天,特別是7、8月份白天氣溫高,氣候乾燥,多在夜間出現於山區溪澗旁。影響蘄蛇活動的主要因子是溫度、濕度和食物,氣溫在20-30℃活動最為適宜,在10℃以下,蛇就不太活動了,氣溫高達35-38℃時,蛇多向水邊集中,在水中游泳降溫能持續2小時。若在夜間用松把照明,蘄蛇則較為敏感並對火把有攻擊反應,用手電照射幾無明顯趨溫傾向。在雨水較多、溫度較高的季節,蘄蛇游散於四處活動,但在缺少遮蔽、乾旱或山勢過陡的山坡,很難找到蘄蛇。蘄蛇能上樹捕食鳥類,並喜歡和"石雞"(棘胸蛙)為伴。蘄蛇棲息環境蘄蛇是變溫動物,隨著四季氣溫的變化,蛇的體溫發生變化,代謝率亦有所不同,所以其生活需要也有差異。蘄蛇一般生活于海拔100-1350米的山區或丘陵,多見於海拔100-700米草本繁盛的陰濕處。植被為常綠落葉、闊葉林,覆被率在50%以上。夏季多在陰涼通風有樹有水的陰坡。秋季多在陽坡,並在亂石、倒樹、草叢附近尋找適宜的洞穴越冬。蘄蛇生長繁殖發情期蘄蛇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孵出後2-3年,性器官即開始發育成熟,但仍繼續生長。通常在出蟄後(春季)和入蟄前(秋末冬初)發情求偶,杭州蛇園3-6月或10-12月,多數在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嗅覺在求偶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發情期間,雌蛇尾基部的腺體分泌物奇臭,雄蛇藉此氣味追蹤雌蛇。雌雄接近時,雄蛇爬在雌蛇身上,常用下頜去刺激雌蛇的頭頸部,並伸出舌頭向其周身、尤其是向泄殖肛腔處嗅個不停。這時,雌蛇靜臥不動,雄蛇的尾部緊纏雌蛇不斷抖動,如此可以持續達數小時之久,偶爾,雌蛇會突然逃脫,雄蛇又緊追,重複以上動作。交配雄蛇具有一對交接器,稱為"半陰莖",平時位於尾基部,交配時半陰莖由泄殖肛孔兩側自內向外翻出。每次交配只使用一側的半陰莖,以此插入雌蛇的泄殖肛腔中。交配時,兩蛇先相互纏繞後以尾相對,雄蛇的前半身體劇烈抖動,雌蛇伏地不動。交配時間一般為40分種到50分種,最長達1小時55分。交配後,兩蛇則分開。產卵蘄蛇卵多產在天然洞穴中,洞道淺短平燥。每次產卵的數目多少不等,年輕母蛇產卵早但數量少,老年母蛇產卵遲但數量多,一般為11-29枚,最多達38枚。卵橢圓形,剛產出時,卵殼淡乳酪色或具有白色花斑,表面柔軟,用肉眼可見卵內有密布的血管。大的卵,卵徑約45×25毫米,小的卵,卵徑為40×25毫米,平均卵重16克左右。母蛇產卵時,伏臥在地上,尾基部向上翹起,泄殖肛孔慢慢張大,每隔30-50 分種產出1卵,一般3天產齊。母蛇產卵後,終日盤伏在卵旁或卵上,似有護卵習性,此時母蛇比較兇猛。蘄蛇醫學價值藥品簡述【別名】白花蛇、棋盤蛇、尖吻蝮。【來源】 本品為蝰科動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 的乾燥體。夏、秋季捕收,捕得後除去內臟,洗淨,盤成圓形,用竹片撐開,烘乾,稱為 “蘄蛇鯗”,或直接烘乾,稱為 “蘄蛇棍”。蘄蛇【產地與銷售】 主產於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銷全國。【化學成分】 主含蛋白質、脂肪、皂甙。頭部毒腺中含多量出血性毒,少量神經性毒,微量滲血性成分及促進血液凝固成分。【性狀鑑別】 本品呈圓盤狀,盤徑17~34cm,體長可達2m。頭在中間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口較寬大,習稱“龍頭虎口”。上頜有長毒牙1對,吻端向上,習稱“翹鼻頭。背部兩側各有黑褐色與淺棕色組成的 “V” 形斑紋17~25個,多為24個,其 “V”形的兩上端在背中線上相接,習稱“方勝紋”,有的左右不相接,雖交錯排列。腹部撐開或不撐開,灰白色,鱗片較大,有黑色類圓形的斑點,習稱“連珠斑”,腹內壁黃白色,脊椎骨顯露突起,兩側具有多數肋骨。尾部驟細,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質鱗片1枚,習稱“佛指甲”。氣腥,味微鹹。
以頭尾齊全、條大、花紋斑塊明顯、內壁潔淨者為佳用藥禁忌1.陰虛以及血熱者不宜。2.有蘄蛇製劑引起過敏反應的報導。化學成分蘄蛇含有3種毒蛋白,AaT-Ⅰ、AaT-Ⅱ、AaT-Ⅲ,胺基酸類含量高的由天門冬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絲氨酸、纈氨酸、硫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等,並含透明質酸酶、精氨酸脂酶及阻凝劑等。透明質酸酶,去纖維酶,凝結因子cf一1,尖吻蝮蛇毒出血毒素,抗凝血因子,出血蛋白HP,磷酸酯酶A,磷酸二酯酶,ADP酶,ATP酶,膽鹼酯酶,5'-磷酸二酯酶,5'一核苷酸酶,L-氨基酶氧化酶,精氨酸脂酶,蛋白水解酶等。其它:多種胺基酸,骨膠原,脂肪等。蘄蛇藥理作用蘄蛇蛇毒對小白鼠的半數致死量(LD50)在8.9毫克以下,臨床死亡率為24%;把蘄蛇蛇毒作皮下注射時,在低至0.01%的濃度下即可以引起小白鼠和家兔注射部位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出血甚至發黑壞死。給家兔靜脈注射粗毒2毫克/公斤體重(〈1/2LD50〉劑量時,可使血液完全不凝固。在試管內,0.1%粗毒溶液0.1毫升能使家兔血漿(0.1毫升)發生凝固。這說明蘄蛇毒有"抗凝血"與"促凝血"雙重作用。臨床套用1.風濕頑痹,中風半身不遂。該品具走竄之性,性溫通絡,能內走臟腑蘄蛇,外達肌表而透骨搜風,以袪內外之風邪,為截風要藥,又能通經絡,凡風濕痹證無不宜之,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風濕頑痹,經絡不通,麻木拘攣,以及中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常與防風、羌活、當歸等配伍,如白花蛇酒(《瀕湖集簡方》)。2.小兒驚風,破傷風。該品入肝,既能祛外風,又能息內風,風去則驚搐自定,為治抽搐痙攣常用藥。治小兒急慢驚風、破傷風之抽搐痙攣,多與烏梢蛇、蜈蚣同用,如定命散(《聖濟總錄》)。蘄蛇3.麻風,疥癬。該品能外走肌表而袪風止癢,兼以毒攻毒,故風毒之邪壅於肌膚亦為常用之品。治麻風,每與大黃、蟬蛻、皂角刺等相配,如追風散(《秘傳大麻風方》);治疥癬,可與荊芥、薄荷、天麻同用,如驅風膏,(《醫壘元戎》)。4.該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可治瘰癧、梅毒、惡瘡。5.用蛇蠍散(蘄蛇、全蠍、蜈蚣等份,研末)每天3g,治療坐骨神經痛52例,治癒42例,好轉6例(浙江中醫雜誌,1982,6:273)。
相關詞條
蘄蛇(蝰科動物)蘄蛇屬蝮蛇科、蝮蛇屬。蘄蛇全身黑質白花,吻鱗與鼻間鱗均向背方翹起,又叫褰鼻蛇,五步蛇。頭呈三角形,背黑褐色,頭腹及喉部白色,間或少數黑褐色斑點,稱“念珠...
蘄蛇(中藥)蘄蛇,中藥名。為蝰科動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的乾燥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除去內臟,洗淨,用竹片撐開腹部,盤成圓盤狀,乾燥後拆除竹片。...
蘄蛇酒蘄蛇酒是中國傳統藥酒,起源於明代。蘄蛇又名白花蛇、百步蛇。其名始於蘄州。蘄州有“四寶”:即蘄蛇、蘄龜、蘄竹、蘄艾。在《蘄州志》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均...
蘄蛇藥酒(蘄蛇藥酒)【藥品類型】 祛風除濕 【中文名】 蘄蛇藥酒1 【產品拼音名】 qisheyaojiu 【功能主治】 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用於關節疼痛,四肢麻木。 【藥品性狀】 本品為棕...
蘄蛇藥酒(中藥)蘄蛇藥酒,中成藥名。由蘄蛇(去頭)、防風、當歸、紅花、羌活、秦艽、香加皮組成。具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的功效。用於關節疼痛,四肢麻木。...
光澤蘄蛇酒光澤蘄蛇酒是由蘄蛇、優質米酒製作而成的一劑藥酒。...... 南平特產。光澤蘄蛇酒選用蘄蛇和優質米酒,按中醫最佳配方和醫學要求精製而成。其功能有祛風鎮痙,祛風通脾...
解毒蘄蛇丸解毒蘄蛇丸用於瀉火解毒,祛風涼血,滑腸利便。...... 【處方】蘄蛇4兩,蟬蛻1兩,全蠍5錢,川連1兩2錢,大楓2兩,苦參2兩,大黃2兩,木通1兩5錢,防風1兩6錢,...
尖吻蝮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
白花蛇(有鱗目蝰科動物)小白花蛇:又名金錢白花蛇、花蛇、小花蛇、百節蛇、銀環蛇、金錢蛇、金錢蘄蛇。為眼鏡蛇科銀環蛇(銀報應、寸白蛇、白菊花、斷肌甲、多條金甲帶、百 節蛇、白節...
蝰蛇尖吻蝮蝰蛇尖吻蝮,中文俗名:白花蛇、百步蛇、五步蛇 犁頭蛇 金錢白花蛇 白花蛇 百節蛇 蘄蛇 烙鐵頭 。頭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鱗與鼻鱗形成的一短而上翹的突起。...
尖吻蝮屬尖吻蝮俗名甚多,又稱白花蛇、百花蛇、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
白花蛇(中藥)商品統稱為大白花蛇。撐開焙乾者又稱為蘄蛇鯗;直接焙乾者稱為蘄蛇棍。②銀環蛇於夏季捕捉幼蛇,剖腹除去內臟,盤成圓形,用竹籤撐開後焙乾。商品稱為金錢白花蛇。...
李時珍(明朝醫藥學家)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說得簡明準確。 [5] ...
尖吻腹蛇尖吻蝮蛇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
斬蛇蘄蛇肉:去頭,用黃酒潤濕後,除去鱗、骨,乾燥。酒蘄蛇,取蘄蛇段,加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乾,取出,防涼。每蘄蛇100kg,用黃酒20kg。...
百腳蛇蘄蛇雖毒,卻是我國的名貴傳統中藥,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進貢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貴藥材。關於它的習性和藥用價值,在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說道:“永州之野產異...
熱門詞條
PMP
阿麗塔:戰鬥天使
點金神手
黎明之光
奧黛莉
神鬼願望
mp3directcut
土地徵收
防水漆
garmin Fenix
南瓜泥
NBA Online
黑松沙士
魔漫相機
神奇寶貝球
文森特
JUDY
劉欣
1217
損者三友
FIESTAR
杉原海水浴場
布魯斯·韋恩
佟佳·隆科多
明池國家森林遊樂區
史考特證券
垂涎三尺
新婚誌喜